1. <td id="oxxmf"><ruby id="oxxmf"></ruby></td>
        <acronym id="oxxmf"><strong id="oxxmf"></strong></acronym>
      1.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民生 > 正文

        益生菌市場治理須“雙管齊下”_環球快消息

        時間:2023-07-05 09:30:11    來源:中國食品報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宣稱各類功效的益生菌產品漸漸成為消費新風尚,出現在各種生活場景中。但調查發現,在益生菌產品市場上,不斷出現夸大宣傳、以次充好、菌株信息標注模糊等現象,誤導了消費者。面對益生菌市場多重“套路”,“解套”還須監管和科普“雙管齊下”。

        賽道持續火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益生菌賽道的熱度來源于其市場的迅速擴容。根據BlueWeave機構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益生菌市場規模達到602.3億美元,2022—2030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8.7%。

        隨著國內企業持續加強菌株的研發,國產益生菌企業的市占率也在不斷提升,2022年我國益生菌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065億元。

        當前,各網絡平臺上關于益生菌產品的宣傳和銷售都很火熱。在某短視頻平臺,輸入“益生菌”后首先彈出的關聯詞是“益生菌暢銷榜第一名”;在某社交平臺,有關“益生菌”的分享帖已超120萬篇;在某電商平臺2022年“618”購物節時,僅10分鐘,其益生菌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518%……可見人們對于益生菌產品的關注和需要。

        “益生菌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人體中原本就存在的菌種,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另一類是人體中不存在,但后續研究表明補充有益健康的特定菌種,如地衣芽孢桿菌、枯草桿菌等。市售的益生菌劑、粉等產品大多數是以上述菌種為主的產品,它們能通過外源性補充改變宿主腸胃的微環境,從而發揮有益健康的作用?!笔锥坚t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劉揆亮表示,除了調節穩態,這些益生菌本身也能夠抑制某些有害菌的繁殖和生長,并分泌一些物質,起到致密腸胃黏膜等作用,為身體筑起一道免疫屏障。

        益生菌的應用場景也逐漸擴大,從乳制品、補劑進一步拓展到零食、護膚品、口腔護理產品等,受到消費者追捧?;诖?,益生菌市場出現了一批新消費品牌企業。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3000多家益生菌相關企業,其中45%的企業成立于5年內。

        在宣傳時,不少商家更是將這些益生菌產品的功效講得“天花亂墜”。如益生菌酸奶類可以緩解腸道不通、提高免疫力,益生菌面膜可以緩解過敏、深層修復等,益生菌泡騰片則可以清新口氣、改善口腔環境等,還有的產品宣稱可以治鼻炎、改善睡眠、保護情緒等。部分益生菌品牌通過創造新概念來吸引消費者,還給產品配以時尚感的包裝,以促使消費者在社交平臺曬圖和“種草”,吸引了一大波流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益生菌市場亂象很多,特別是一些中小品牌,為了能夠吸引消費者,往往在功能宣傳上做文章,造成一種益生菌“包治百病”的錯覺。

        劉揆亮表示,一些益生菌確有改善消化道功能、提升新生兒免疫力的作用。近年來,研究人員還發現,益生菌能對心血管疾病、肥胖、結直腸癌、兒童發育等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基本上還停留在基礎研究階段,能夠臨床應用的藥品極少。

        消費者難辨別

        在益生菌消費市場熱潮下,益生菌產品夸大宣傳、以次充好、菌株信息標注模糊等現象時有發生,“套路”重重。

        “花式”夸大宣傳,實則缺乏醫學依據。各大社交平臺上充斥著有關益生菌的分享帖,這些帖子大多使用渲染情感型的“經驗分享”來獲取消費者信任,但實際效果無從得知。在推廣內容的評論區,很多用戶留下“每天一粒,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好的變化”“我已下單”等偏正面的評論,而這些用戶自己的主頁幾乎沒有什么內容。上海一位從事廣告宣發的工作人員說,這些用戶大概率是品牌買的“水軍”,用來誤導消費者。業內人士表示,很多益生菌產品所宣傳的功效并沒有明確的科學依據,在療程設置上也有待商榷。

        以次充好,網絡益生菌代工產品有暴利。在電商平臺上,很多廠家可以提供各個價位的益生菌產品代工。在某電商采購批發平臺上搜索到很多低價益生菌代工產品,多以“固體飲料/凍干粉”為主,均位于“益生菌產品”榜單前列。這些產品的批發價大多在10元/盒,一盒20袋左右,批發量越大價格越低。若有自己的品牌,可選擇貼牌定制。

        菌株信息標注模糊,只為給消費者“裝樣子”。2022年5月,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發布《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級規范》,對益生菌食品中的益生菌活菌率進行了分級;2022年6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牽頭制定《食品用益生菌通則》,要求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均應標示菌種的中文名稱和菌株號、應標示在保質期內的益生菌活菌數量等。

        在線上平臺和線下藥店中看到,有很多在售的益生菌產品均未按要求明確標注。很多益生菌產品僅羅列菌種而沒有菌株號,還有的產品僅標注出廠時添加的活菌數,或模糊地標注“添加量”“含量”,產品貨架期內的活菌數量普遍成“謎”。

        “不要過分期待益生菌產品在治療疾病中所能發揮出的作用,身體出現了問題后,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如需補充益生菌,也要遵醫囑、有針對性地攝入?!眲⑥窳琳f。

        加大監管和科普力度

        益生菌市場“套路”多,“解套”須監管和科普“雙管齊下”。

        目前市場火熱,很多益生菌菌株在沒有臨床數據支撐下,就趁著風口投入市場,導致行業內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功效也難以印證。北京嘉維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說,當前已有的《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級規范》和《食品用益生菌通則》屬于團體標準,并不具有強制性,需盡快制定國家標準,規范益生菌市場,提高產品準入門檻。

        針對益生菌市場存在的問題,各地市場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山西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建議,要進一步加強監管,明晰主體責任。尤其線上平臺,相關部門應加強網售益生菌產品監管執法跨地域跨部門協作,提高監管實效。同時,社交電商平臺也應對相關分享帖仔細核查,做好“推廣”“合作”等標記。

        雖然食用益生菌制品產銷兩旺,但不少生產商和消費者只是“盲從”,缺乏對益生菌的正確認識。山西醫科大學教授程景明建議,要通過舉辦保健食品科普宣傳活動等舉措做好有效的日??破招麄?,提高消費者認知力和辨別力?!跋M者要考慮菌株的特異性和個體的差異性,注意身體本身菌群的平衡,過量服用可能有反作用?!背叹懊髡f。

        (本報綜合整理)

        《中國食品報》(2023年07月05日06版)

        (責編:朱美喬)

        關鍵詞:
        相關新聞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汪清新聞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